第(2/3)页 首先是保证了唐军的战力稳定。使得唐廷能够一直贯彻精兵路线。也让唐军被朝廷牢牢掌控。 而且唐军体系严密,训练严格,还重视军中教育。从军八年下来,几乎都是可用之材,算是一个人才储备库。 退役将士都信奉武道,对民间尚武之风很有好处。朝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,给予他们荣耀,也使他们成为拥护朝廷和皇室的中坚力量。 也正因为如此,这些年踊跃参军者比比皆是,做军吃饷从宋朝时的“贱业”变得炙手可热。 虽入伍前三年的军饷不多,可入伍三年之后,一个饶军饷就能养活几口人了,要是得到武士功名,就更加体面尊荣。退役之后,朝廷还给差事继续吃皇粮。这么好的路子,良家子弟当然抢破头。 然而,唐军招募新兵的条件比较苛刻。对年龄、体质、身材、长相都有一定要求。 兵部的数据,洪武五年,各地报名参军的青年超过两百万,可洪武五年招募了多少新兵呢? 不到十万人。 二三十个报名者中,每次才选拔一人。由此可见,竞争有多激烈。有的新兵,连续报名两三年才被招募上。 没办法,对占大唐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家百姓来,子弟的出路,无非是读书科举和从军。 读书科举更难,录取比例更低。相对而言,拿到兵额还是要容易的多。虽然从军风险大,可真是一条好出路了。 要是这两条出路都没了,那除非运气好,不然就要种一辈子地,务一辈子农,这辈子也就这么过了。 大唐民间,已经有了一些风气。据待嫁女子,最喜欢的是年轻的新科进士和学宫学士,其次就是武士。 武士当中,最受媒婆和待嫁女子青睐的,就是队正或都尉军衔的下武士。 为什么呢? 因为队正或都尉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武官了,而且年纪往往只有二十多岁。既年轻,又有前途。 而队正以上,大多年过三十,有点老了。大唐待嫁女子也就十六七岁,年龄差距比较大,未免不美。 而军职更高的,年纪不但更大,而且也多半看不上门户的农家女,她们当然也有自知之明。 如此一来,统带一百多兵马的队正,反而是最受民女欢迎的武士。 所以民间有话:“校尉太,司马太老,都尉正好。” 议完了军务,终于又提及农事。 李洛了半,端起茶盏,对崔秀宁道:“梓童,这农事你来安排。” 崔秀宁道:“棉花种植,如今已经推广下。各地百姓,都用上了棉布。明年,朝廷就要全力推广红薯、土豆、玉米、番茄、辣椒、南瓜等殷洲作物。” “大司徒,这些作物育种了几年,种子够推广了么?” 户部尚书出列道:“回娘娘话,这些殷洲作物,要全国大量推广,那还差的远。可本土每个乡各种十几亩,却是够了。臣的意思,种子只分到乡一级。等到两三年后,再分到每家农户。” 崔秀宁点头,“那也算是全国推广了。户部就拿出分配章程,按照各地人口田亩数量,酌情安排便是。朝廷的种子分到各州,再由各州自己来分。户部的部令,要严令各地官员妥善保管种子。哪里出了事,就问责哪里的官吏。” “这些作物,对耕地要求低,产量却比稻谷麦子高。本宫称之为副粮。要是副粮全国推广,很多不宜种植主粮的耕地就都能用上,起码能多养活几千万人。喂养牲口和家禽的食料也有了。” “陛下娘娘放心。户部已经拟定好了大概的章程。等完善了章程细案,臣就呈奏预览。” 崔秀宁道:“章程细案不必进呈了,就直接交给政事堂。妥当不妥当,政事堂看着办。通过后直接下朝令就是。” 各部各寺的政务,不能事无巨细都让皇帝亲自研究决断。不然,政事堂的意义何在?皇帝皇后只指出方向和大概,抓住纲就成。相对细化的执行方案,当然要宰相们决断。 否则的话,皇帝会有多忙? 再英明的君主,一忙起来就会出纰漏。 林必举出列道:“陛下,娘娘,全国推广种植殷洲作物,娘娘称之为副粮。那么,这副粮多达数种,征起赋税来颇为麻烦。请旨,副粮是征税还是不征税?” 崔秀宁和李洛都是一愣。他们倒是没有想到这个。 是啊,这红薯等庄稼,是征税还是不征税? 这些作物,大多用的都是不适合种植主粮的荒地,又是好几种,怎么统计呢? 而且,主粮是硬通货,吃不完的肯定能变现,朝廷必定会收购。可是这些副粮,朝廷不可能会收购,变现很难,朝廷难道征收实物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