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5、986节 百世英雄百世梦,万里长城万里空-《警花追我到元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至于乡学,已经不是普及义务教育,那就需要考试了。一般而言,最多只有五分之一的村学生,有机会升入乡学。

      乡学三年,同样不分班级,采取“学长助学制”。

      李洛翻开一本,看到自己当年编入的一首诗。又翻开,看到崔秀宁编入的面积计算法和乘法口诀。

      再翻开,看到自己亲自编写的一句话:华夏元年,黄帝轩辕氏打败蚩尤,统一诸夏各部,华夏联盟时代开启,传说时代结束。

      又翻到最后,看到:“华夏3981年四月,唐国公恢复临安,正式起兵驱除鞑虏…华夏3983年十月初一,唐王顺天应命,在百官万民三请之下,在江陵继承华夏帝位,国号大唐,年号洪武。”

      最后拿起,开篇第一句话就是:大唐天朝地大物博,疆土万里,东到日出之海,西到里海之东,南到大洋之岛,北到大漠之边,陆地国土一万平方唐里。

      书中还有一份地图,是崔秀宁绘制的,地图上看,整个后世亚洲除了里海以西几个国家,以及天竺中南部之外,都是大唐疆土。

      八成的后世亚洲土地,都在这张地图中,面积是后世中华的三倍大小,真是丧心病狂。这可是几年前就绘制的地图,由此可见大唐帝后的巨大野心,根本早就有之。

      地图上,大唐疆土的最西端,便是里海。而且整个里海都被划入唐土。波斯高原的一半,都划入唐土。波斯湾的一半,也划入了唐土。

      至于北方的北海就更不用说了,地图上成了内湖,整个西伯利亚,都在大唐疆域图中。

      就是宋、卫、梁、理四国,也在大唐的疆域之内,只是标注为“诸侯国”。

      里海和乌拉尔山以东,只剩下七个国家。除了大唐,就只有天竺中部南部的六国。

      可是即便是这天竺六国,也是大唐的外藩,是大唐的附属国。

      真是太霸道了。单说面积,和窝阔台时期的蒙古帝国差不多大了。

      李洛很满意的浏览完教材,坐在教室的案椅上,下令道:“传村吏和教师来见朕。”

      “遵旨!”侍卫领命而去。

      须臾间,村正李念忠等四人被侍卫带进学堂,三个村吏,一个教师。

      “草民李念忠,拜见皇帝陛下,万岁万岁万万岁…”

      李念忠恭恭敬敬,战战兢兢的下拜磕头,其他三人也一起大拜。

      按照大唐礼制,哪怕再小的官员,见到皇帝也可自称微臣,而不是草民。可是李念忠等人不敢自称臣。

      “平身吧。”李洛气定神闲的翘足坐在椅子上,显得很是洒脱,“李念忠,朕问你,这李家寨有多少户口,赋税几何,从军者几何?”

      李念忠见到天子神态和煦,一颗心落下,人也轻松下来,叉手躬身禀奏道:“回禀陛下,李家寨共有一百三十二户,男女老幼还有六百五十三口。赋税,洪武五年共缴纳五百一十六石麦子,茧子十五石,折合银圆五百八十三元。眼下从军者二十八人,都是骑兵。不过,大军北伐时战死两人。”

    
  李洛和大臣们都有点讶然,一个六七百人口的村寨,加入唐军的竟然有将近三十人,还都是骑兵,这个比例实在是很高了。南方一个行政村往往上千人,也就十来人在军中。

      这也不奇怪。本地人善骑,也不缺马,而且骁勇善战。不然也不会有当初有名的横山铁骑。就说眼下,唐军骑兵中的横山兵,少说也有五千人。

      “想不到小小一村,竟然有二十八名大唐骑兵,还战死两人,当真不易。你们都是西夏遗民么?”李洛问。

      李念忠道:“好教陛下知道,李家寨的户主大多姓李,确是故夏遗民。只是今日,我等早就不是党项人了,而是归属汉人。”

      唐主点头颔首,对李念忠的态度很是满意。

      “你们姓李,可是西夏宗室后裔?”李洛问。

      “回陛下话,”老村正道,“草民等虽算是故夏宗室后裔,世系却隔了四百年,要追溯到夏国公庶支。”

      “原来如此,确算久远。”李洛明白了。夏国公是谁?就是李思恭。唐定难军节度使,因为镇压黄巢有功,爵封夏国公。这个李,也是唐朝赐姓。

      西夏是李思恭的嫡脉李元昊在一百多年后创立的。而李念忠是李思恭的庶脉后裔,说起和西夏王族没啥关系,宗室都说不上。

      唯一值钱的身份就是姓李,在西夏时期还能高人一等。

      “村民生计如何,可能吃饱穿暖?”李洛问道最关心的问题。

      李念忠回答:“回陛下话,自从大唐收复此地,行均田令,定两成赋税,百姓的生计就大为好转,流民也全部返乡。这都是圣天子的功德啊。于蒙元时相比,真是好了太多。所说日子过得紧,总归是能吃饱穿暖了。”

      “那朕就放心了。”李洛露出笑意,又看向一个面相斯文的中年男子,“你就是本村教师?”

      “回陛下,草民正是村学教师李仲。”斯文男子叉手行礼,神色恭敬的回答。

      李洛问:“如今进学者,有多少人?”

      “回陛下,共有五十七人。男童二十九,女童二十八。”

      “这些教材,可好学么?”

      “回陛下,好学。陛下的御制教本,言简意赅,深入浅出,实在是千古未有的蒙学圣典,其中微言大义,真令草民万分敬佩。”

      李洛又看向一个年约三十的英武女子,“司妇使,这几年,村中可有溺杀女婴之举啊?”

      司妇使敛衽行礼后回道:“回陛下话,没有。本地并无溺杀女婴风气。民妇平时要做的事,也就是管管姻缘生育,养蚕纺织之事。”

      李洛问完了几人的话,站起来说道,“走,带朕去看看百姓家的窑洞。”

      “遵旨!”

      一行人来到广场边的一个窑洞,但见里面被挖出四间,两间住人,一间存放粮食和纺车,一间是牲口圈。看着虽然很简陋,但墙壁上却处理的很是光滑,还挂着弓箭。

      李洛看到这家人存了十来石粮食,灶台上有盐有油,牲口也不瘦弱,不禁点头微笑。

      看上去,这家人的日子,还算凑合。

      又看了好几家,基本都差不多。特点是几乎家家有弓箭,少数家庭还有马。有马的家庭,大多都是军属。

      接着,又来到一家烈属家庭。

      “传烈属来见朕。”尊贵的大唐天子直接坐在坑上传令。

      很快,一家百姓被带进来。

      一个老者,一对中年妇男女,还有一个少女。四人一进来就赶紧下跪,头都不敢抬起,也不知道如何说话,只是叩首。

      “起来吧。扶他们起来。”李洛闻言说道,还用手虚扶了一下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