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李洛分出三份给侧面的崔秀宁,自己也拿出一份看起来。 国书没有什么实质内容,无非是一些外交辞令,什么下国久慕中华,愿意称臣纳贡,永保和平云云。 就连纳贡的东西,也都一样,显然是商量好的。 耕牛一万头,黄金一千斤,象牙三百斤,少女百人。 并约定,三年一朝贡。 李洛看了几眼,又拿过崔秀宁手中的三份看了,就有些不高兴了。 发动耕牛战争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牛。可是每三年每国才一万头,打发叫花子么? 三年才六万头牛,够什么的? 竺六国起码有一千多万头牛,就拿这点牛来搪塞朝上国? 这还不算。六国也没有明确要尊大唐为宗主国。国书中的话虽然得恭敬,却似乎仅仅是送礼买平安。 与其是称臣,还不如是单纯的纳贡。 还有,为何只来了六国?锡兰国为何不来?难道以为是岛国,大唐就奈何不得么?当大唐水师是假的?嗯? 不是还有一个曼索拉国么?为何不来? 礼部尚书眼看皇帝脸色寡淡下来,立刻道:“陛下,这六国使臣,都有全权,完全可以代表其国主尊大唐为宗主之国。至于这朝贡时期和纳贡数量,都是可再谈的。” 唐主嗯了一声,“那就要看他们识相不识相了。这朝贺之时,必须每年都要来。哼,竺到长安洛阳,起来也不过两三个月路程,来回最多半年,为何要三年才一朝?” “还有,每年的耕牛,大国五万头,国三万头,八成要母牛。连续纳贡十年。十年之后,就不用再纳贡耕牛。” 李洛的数目,简直翻了十倍。 可他不信竺六国敢拒绝。不给,那就继续打。他相信,六国也给得起。 礼部尚书笑道:“陛下这话,还真是对他们厚道。这些牛,他们必然给得起。如此一来,我大唐每年输入耕牛二十余万,就能大大缓解耕牛之急。不出七八年,大唐就再也不缺牛了。” 李洛问:“那竺之南的海上,还有锡兰国,理国西南,还有个蔓索拉国。这两国为何不来?” 吴镇楼道:“启奏陛下,锡兰国在海上,并不参与竺陆地事物,许是人为事不关己,存了侥幸之心。但要他们不知道大唐,那就绝无可能了。大唐在竺和南洋打了几次仗,他们该是知道的。” 都烈插话道:“既然这锡兰国敢存了侥幸之心,那就干脆灭了。陛下,臣看皇后陛下画的图,这锡兰国的位置可紧要的很。刚好挡在去大食海的海路上。” 太尉郑和也站起来出列:“大司马所言不差。陛下,臣也认为,该对锡兰国用兵。大唐水师立功少,是要动动了。既然锡兰胆敢不来朝贡,就出兵讨伐,杀鸡儆猴。” 礼部尚书叹息摇头,苦笑道: “我就知道,这话一提,你们武将就要用兵。这海上陆上到处用兵,难道不是穷兵黩武么?锡兰国不来,派人去训斥一番,如仍然不来,再出兵不迟啊。怎么能不问青红皂白,直接就出兵讨伐?” 李洛手一抬,“吴卿,兵部和军师府所言有理。不锡兰是否恭顺,但其位置,已经扼守南海到大食海的海路,必须要握在大唐手里。锡兰只是个弹丸国,可位置紧要,必要图之。” 吴镇楼只好低头道:“陛下圣明,是臣短视了。还有那蔓索拉国,不知为何不来朝贡。等臣搞明白缘由,再回禀陛下。” 李洛道:“三日后,让十国使臣上殿觐见。嗯,卫王就不必了,让他单独入宫见朕。” “还有,朕的要求,你告诉六国使臣。要是他们敢不答应,就不要觐见了,战场再见分晓便是。许不许在尔等,战不战在大唐。” “遵旨。”吴镇楼领命。 完了使节的事,太史令姚隧出列奏道: “陛下,前次臣等奏请修《宋史》,《辽金夏史》,《元史》。而朝中有人反对修《元史》,认为蒙元不配大唐为其修史。皇后陛下以修史事大,搁置不议,等陛下回朝再议。” 修史啊。李洛闻言颔首。 此事的确越早办越好。不但能宣示大唐正式继承华夏大统,还能促进大唐文治,凝聚人心。而且此时修史,也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,很多见证人还在人世。 “那就先修《宋史》!”李洛一锤定音的道,“两宋三百多年,承前启后,青史当知其重。《宋史》务必要修好。” “但凡修史,必有一大立意。《宋史》的大立意,便是要强调重文轻武,君臣软弱的危害,以至于积贫积弱。《宋史》不但要实事求是,还要起到警钟长鸣,为后世鉴的用处。” “《辽金西夏史》也要好好修,大立意是和同为一家,要追溯三国源头,俱为华夏一脉。也要论述其兴亡得失。” “至于《元史》,也要修。不修《元史》,那么大唐怎么驱除鞑虏,恢复中原?后人如何总结教训?得知历史兴亡?” “不过,《元史》之大立意,要论述其暴虐野蛮,不尊道,倒行逆施,变夏为夷之恶。无论本纪还是世家列表,都要秉笔直书,不要为其美化遮掩。” 李洛先是表面了修史的立意,算是定下了修史的基调。 PS:好累啊,蟹蟹大家的支持,继续求月票,打滚求!大家太给力啦。晚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