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0、771节 卿,竟至于此乎?-《警花追我到元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…………

      长江北岸,安庆府。

      安庆知府王四郎,正站在江边的孤山上,了望不远处的对岸,一脸忧色。

      不知道的,还以为他是忧劳国事的忠臣良牧。

      “府台官人,别看了。府台官人放心,伪唐不会很快过江的。”幕僚指指北边,“百里之内的大营,就驻扎着大元数万铁骑。”

      幕僚很为王四郎触动。这位上任仅仅三个月的知府官人,非常关心长江防务,几乎每隔两,就一定会登高了望对岸军情。

      好在,虽然唐军水师横绝长江,耀武扬威,却并没有过江。

      “要得,要得,不过江就要得。”王四郎操着川蜀口音道,“这江防兵马盯牢喽!万万不能大意哦,莫叫唐军打了袭击!”

      “遵命!”属官们一起领命。

      王四郎整整大红的知府官袍,正了正崭新的长翅硬幞头乌纱帽,背着手踱着步下山,“回衙!”

      起来,他也算官运享通了。去年底,他从陕西周至县令的官位上弃官逃跑,从风陵渡过黄河,逃入元军控制的河南。

      因为唐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关中,所以他不但没有被当成逃官受到惩处,还因为没有投降唐廷而受到嘉奖,加上用周至县令任上搜刮来的财物贿赂上官,结果很快就官复原职,成了虞城县令。

      不几个月,又因钻营有术,“深知伪唐”,在大抗税中还能收到一些税,就被升为归德知州。

      可正在王四郎得意时,就发生了大元“归还中原,重立赵宋”的大事。

      这一下子,蒙古色目官员全部北归,空出了很多空缺。以他钻营的本事,乘机谋到一个知府并不难。

      结果他走了新封的衍圣公孔洙的路子,也真谋到了一个知府。

    
  可令王四郎欲哭无泪的是,朝廷委派的差事却是安庆知府!还不如之前紧靠开封的归德知州!

      安庆可是紧挨着江边啊,那是前线,这唐军一过江,他还怎么跑?

      可事已至此,王四郎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任。他上任后没做别的,就是巡查江防,招募乡勇,在江边修筑堤坝,防止唐军袭击。

      甚至,王使君数次大半夜的突袭检查江防,不顾辛劳走访江边百姓,慰问渔民,激励他们防备唐军。

      由此一来,竟然赢得了“抗唐干吏”的美名,受到上官嘉奖。

      “抗唐干吏”王四郎,坚决不出仕伪唐,清廉自守,深知伪唐情弊,日日不忘防御伪唐,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臣。

      这样的法不胫而走,传到了开封,一下子让王四郎官声鹊起。

      据,朝中有相公发了话,最多一年,王使君就能调入开封,担任要职。

      这种传言,也使得王四郎在淮西官场渐渐有了声望。

      “防御伪唐,乃朝廷大事,刻不容缓。诸位都是熟读圣贤鼠的,应该明白这些道理……”

      王四郎一回到知府衙门,第一件事就是召集了各县县令,让他们严抓防备唐军渡江的大事,要“动员百姓,协力大防”,“一有警讯,立刻飞传”。

      还要求沿江各地修建烽火台,一处发现唐军渡江,立刻举火。

      王四郎还亲自拜访数十里外的元军大营,和元军将领混个脸熟,以便于到时第一时间求援。

      可以,王知府为了抗唐,到了宵衣旰食的地步。当真令淮西官场上下有些感动。

      一时间,淮西官场出现了以王知府为楷模的风潮,大官吏都开始对抗唐上心起来。

      隐隐的,王四郎有了那么一些“名臣”的意味了。

      “大宋官员,倘若皆如王使君,则中原无忧矣!”

      “王使君风餐露宿,宵衣旰食,国朝牧臣,莫能先也!”

      “王使君深知伪唐情弊虚实,身体力行于江防,腓无胈,胫无毛。”

      这些话传到王四郎耳中,王四郎第一反应不是高兴,而是害怕。

      先人板板,老子不想这么出名啊。伪唐的水师,就在江面上!龟儿子你们这么夸我,是要害死老子噻?

      乱弹琴!

      …………

      “启禀陛下,金光若被送回江陵了。她见了父母,如今被金崇信领着来谢恩,此时正在宫外候旨觐见。”侍卫禀报。

      龙章宫的李洛放下奏章,“传进。”

      “遵旨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