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7、718节 祖籍故里,犹如云烟。-《警花追我到元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李洛看到烟消云散的李氏祖居,神色悲哀的对左右道:“白云苍狗,沧海桑田,数百年矣,不想零落至此啊。”

      附近的百姓得知大唐皇帝亲来,都一个个激动不已的出门下拜磕头,不敢抬头仰视。

      “都起来吧,尔等乃我家乡邻,故人也,无须大礼。”李洛下马,踩着积雪虚扶周围的村民,“传令,方圆二十里地的百姓,每家赏赐羊一只,这是朕的回乡之礼。另,七十以上身体健旺的父老,随朕左右,陪朕在乡中走走。”

      “遵旨!”侍卫立刻去办。

      片刻之后,几个须发皆白的古稀老者,被侍卫领着颤巍巍的来到李洛面前,作势准备一起下拜。

      事实上,他们下拜的动作是假的,只是个虚礼。因为按照华夏古礼,年过七十的老者,见到子不用跪拜。

      除非,子也是老人。

      “诸位长者年高,免礼免礼!”李洛立刻止住他们行礼。李洛要是大喇喇的受他们跪拜,就是“无礼”。往大了,就是失德。

      几个老人顺势止住下拜的动作,拄着拐杖鞠躬道:“老倌儿,见过官家。”

      所谓华夏礼仪之邦的法不是虚的,和后世不同,古代对礼节看的很重,哪怕是乡村百姓,也知道古礼,并千古传常

      尤其是陇右这样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,礼节更重于南国。

      比如他们的自称“老倌儿”,就很有讲究。

      老倌儿,就是先生,长者之意,也就是“老百姓”的本意,是百姓代表。年纪大的老人,必须得到尊重。老人自称老倌儿,不是自矜,更不是倚老卖老,而是要向年轻人言传身教,本身就是在维护伦理。

      所以,老百姓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,你起码要能活到古稀之年,这在人均寿命短的古代,并不多见。

      哪怕面对子和皇后,古稀之年以上的老人,都能不拜不叩。早在周朝甚至更早,这种礼仪就存在了。

      从汉朝开始,历代就赐予七十岁以上老人鸠首杖的传统,汉朝规定,胆敢欺凌鸠杖老人者,等同欺君之罪。从上古到明清,老人始终拥有特权。

      所以,吕后把商山四皓请出来为孝惠撑腰,太祖就知道孝惠的太子之位无法动摇了,只好熄了改立赵王的念头。

      “长者年高,腿脚不便,受朕传召而来,朕甚不安。”李洛拱手作揖。

      别以为子就不用向臣民施礼,必要时,皇帝同样要想臣民作揖行礼,这就是对“三老五更”的礼遇传统。

      “官家客气了。”已经年高八十岁的刘老倌颔首笑道,“官家能回到祖籍之地,我等都很欢喜,着实欢喜。”

      其他三个老人,也都颔首称谢。

      古代哪怕是没有见识的乡野民,一旦活到七八十岁,倘若头脑还没有糊涂,那么也会变得有见识起来,就是遇到子,也不会再惊惧,甚至能够平等对话。

      这是漫长的时光带来的优势。

      就拿刘老倌来,他经历过蒙古崛起,蒙古灭夏,灭金,见识过很多历史大事,黄土埋在脖子了,还怕什么呢?

      李洛命人赏赐几个老者裘皮大衣,问道:“朕祖籍陇西。昔日,簇乃朕祖籍之地。不知可还有李氏族人?”

      刘老汉喟然道:“好教官家知晓,李氏故居,本来还是有些人居住的。可六十多年前就毁于蒙古灭金之战。当时,老倌儿亲眼看见,那蒙古大汗铁木真,渡过洮河。金陇右节度使完颜纲纪,就战死在不远的侯官庄。”

      李洛点头。陇右节度使完颜纲纪,就是都烈的祖父了。

      刘老汉继续道:“蒙古兵煞是凶狠,杀人放火抢劫,直如强盗一般。这陇西李氏千百年的祖居,被大火焚毁,族人死的死,散的散,就成了如今这番光景。”

      李洛面露黯然之色,“可还有什么物事留下?”

    
  另一个老者道:“只有一块石碑,还有一片早就变成平地的墓地,在七里之外的龙门岗。”

      “烦请长者带路。”李洛道。

      众人一起前往,很快来到龙门岗,但见那里已经是一片雪原,寥寥几棵老树,雪枝上停着几只寒鸦。

      看见大队人马过来,那几只寒鸦“哇”的一声大叫,扑棱棱的展翅飞起,惊的树上的积雪纷纷零落。

      李洛一看,那里还有坟茔封土?竟是真的成了平野。

      一块石碑,孤零零的斜立雪郑

      李洛亲自上前,拂去石碑上的积雪,赫然露出“武昭王李公讳暠衣冠冢”十个大字。

      是西凉太祖李暠的衣冠冢。

      李洛知道,李暠的陵墓在酒泉,这里只是他的衣冠冢。但李暠的祖居,却在这里。

      李暠是李虎六世祖,李唐皇室公认的祖宗了。

      所以理论上,他也是李洛的祖宗。

      “先祖在上,洛今归也。”

      李洛郑重的下拜磕头,焚香祭拜一番,就命人修葺武昭王衣冠冢。并下旨给新任命的狄道县令,令每年年节祭拜。

      这标志着,李洛正式宣布了陇西李氏的出身。虽然陇西李氏已经烟消云散了。

      接着,李洛又到成纪,祭拜伏羲墓和女娲庙。

      洪武三年二月初四,眼看均田令推行完毕,郡县乡村官衙全部建立起来,民心归唐,政权企稳,唐主李洛才下诏东归关郑

      唐军在陇右驻军五万,扼守黄河,防御甘肃元军南下,同时负责训练新招募的六万骑兵。

      然后,李洛亲率六万大军,押着八万俘虏和奴隶,运送大量钱粮物资,慢腾腾的沿着萧关道和关陇道东归。

      由于要押阅钱粮财物太多,队伍走的很慢。直到二月底,大队人马才回到关郑

      而北征的太尉文祥,还没有回来。

      最新的情报是,文祥趁着陕北和河套元军兵力空虚,一路北推,渡过黄河,占领了长城,和阴山只隔一线,收复了沦落异族之手数百年的河套地区。

      可是,由于文祥兵力不足,元军漠南大军又逼近长城,所以他没有兵力消化陕北和河套,只能依托长城和黄河构筑防线,与元廷漠南大军对峙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