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实在是太过不择手段。 “不行!”崔秀宁想都不想的就拒绝,“此人必须明正典刑,绝对不能留着这个祸害。留着他,就是一桶火药,虽然会爆炸。” “完成所有口供后,交给三法司,走流程审判,明正典刑,让所有人看看,涨涨见识和教训!” “诺!”方直不敢再啰嗦。虽然他凶狠毒辣,可对崔秀宁的话一直奉若圭臬,不敢有丝毫质疑。 这也是崔秀宁为何明知他太过残酷,还继续用他的原因。事实上,特察局审讯处这么重要的部门,也的确需要方直这样的人坐镇。 方直退下后,崔秀宁拿着口供,来到凌虚阁给李洛,“果然是元廷奸细,都在这里了。” “这么快!”李洛有点惊讶。 从案发到破案到拿到口供,还不到两时间,可谓神速。 这还是崔秀宁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办案,却让李洛认识到一个优秀刑警的素质。 通过不多的线索,剥茧抽丝,周密推断,迅速虚拟出最合理的犯罪场景,第一时间锁定侦破方向,从而将城内城外四个分工不同的奸细一举擒获。 漂亮! 李洛看了看口供,果真是忽必烈秘密指使。 “萨郎…千刀凌迟吧。”李洛放下口供,“其他三人,五百刀。行刑的时候,要让全城城都知道,让全下都知道。还有事情的来龙去脉,也全部公布出来。” “让唐国百姓以后加倍心。还有,人口流通管理要加快落实了,身份证件的制作要赶一赶。” 崔秀宁抱着胳膊,端着一杯茶,“卫生防疫机制也要赶紧完善起来,不能再拖了,我们不能不如宋朝。” 宋朝防疫机制,已经初步完善。 古代,瘟疫对人口的打击很大。事实上,以宋代的农耕技术,要是土地没有兼并,没有平均七八年一次的瘟疫,华夏起码能养活三亿多人,还能养的不错。 可现在多少人口?南北各民族加起来也就八千多万。这八千多万人还养的不好。 李洛点点头,“寡人已经有了章程,娘娘请看。”完扔过来一个册子。 崔秀宁拿起来一看,原来李洛新设了赡养孤寡的大唐慈恩院,还在州郡县三级,设立专管卫生防疫的司医局,司医处,司医堂衙门,受地方主官和司医寺双重管辖。 一旦某地发生疑似瘟疫的事件,当地村正和坊正必须在隔离的同时,火速上报。然后,由地方主官和司医衙门共同组成防疫行营。 防疫行营有权调动征集本地医师,药材,借调外地医师药材,必要时也可调动驻军协助。 但,防疫行营设立运作的同时,必须汇报上级衙门和朝廷。 李洛还规定了黄芪,黄连等具有抗菌效果的药材,以及石灰,烈酒,酸醋等用来消毒和隔离的物资。 这些东西,各地都要有一定储备。 除此之外,李洛还设立专管下环境卫生的环保寺,将城池中的清城所,纳入环保寺的管辖。 相应的,州郡县也要设置环保局,处,堂。乡村环保,由所有乡村官吏共同负责。一村不净,追责村正。一乡不净,追责乡正… 城池乡村的粪便,沟渠,必须定时清理疏通。 环保寺还掌管山林水泽。规定不能滥砍滥伐,不能污染河流,人畜尸体必须尽快深埋,春夏两季不许打猎。 规定的并不多,也不难做到。 当然,作为法规,一旦违反,就要服劳役,修路修桥修水利。 崔秀宁看了看,补充道:“该建一所全国性的医科大学了。” 李洛问:“海东医院和医学堂的人力资源够么?” 海州拥有唐国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好的医师,那是两人五六年的成果。 海东的医师,虽然还是中医,但理论上已经有些像后世医师了。在崔秀宁有限的理论引导下,这几年海东医学水平已经超过中原。 崔秀宁把所能知道的,也能出来的医学理论和方法,全部整理出来给了他们。 虽然她知道的并不多,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医学界,绝对都是颠覆性的。 可以,警察出身的崔秀宁,是海东医学之母。 而那些中医理论丰富的传统郎中,算是海东医学之父。 两者结合,竟然摸索出一条新中医的路子。使得中医得到很大的优化改良。 尤其是分科制度,让海东医院的治疗水平大幅提高,效率也大大提高。 崔秀宁道:“海东医学堂已经毕业了两批,四五百饶医师队伍还是能抽调出来的。” 这四五百人都是当年选拔的有志从医的苗子,经过三年的学习后,又在海东医院从业。 李洛道:“几百人,设立一所医科大学足够了。不过,不能叫医科大学,太现代化了。就叫大唐医道学宫。” 医道学宫? 崔秀宁有点好笑,这名字好听,而且霸气,可是怎么听怎么古怪。 李洛神色很认真,“医道,也是道的一部分,发扬医道,也符合大唐以道治下之本。” “你越来越古化了。”崔秀宁笑道,“那就大唐医道学宫吧。几百人全部调过来做医道教授。分为骨科,儿科,妇科,脏腑科,五官科,肌肤科…” 李洛叹口气,“只能分成这几个科了,已经很不错了。” 第二,连接几道诏书就颁发下来。 尤其是要在各县设置大唐慈恩院的诏书,顿时让各地百姓更加欢欣。 大王,果真是圣人降世啊。 大唐新政,又迈出了一步。 三后,萨郎等四个奸细,被特务们折磨的半生不死之后,押到临安街头,凌迟处死。 观刑的百姓人山人海,看着台上受刀惨叫的四个奸细,人人拍手称快,咬牙切齿。 因为这四个奸细,临安差点要爆发大疫!那会死多少人? 方圆百里的棺材都不够用! 一场奸细大案,不但推动了唐国医卫环保制度的完善,还让百姓得知了前因后果,防瘟疫防奸细的意识,也空前提高。 转眼到了八月初,崔秀宁已经很显怀了。而特察局一个关于广州宋廷的新情报,也传到案头。 “果然,两宋合流了。” 崔秀宁笑吟吟的将情报递给李洛,“他们谈判了一个月,达成了合流的协议。” 李洛精神一振,拿过来一看,就笑了起来。 “两宋合流,以广州为第一行在,改为南都。呵呵,南都,难道他们还想恢复南方么?” “赵昌过继给赵良钤,尊赵良钤为太上皇。嗯,军国大事,有官家和太上皇共决之。哈哈。” 李洛放下情报,心里也不得不佩服,赵宋官家对太上皇的接受程度。 宋朝太上皇是最多的,而似乎也能愉快的退居太上皇。 当然,由于宋朝体制严密,制衡过度,太上皇也往往仍然掌握部分大权。 赵良钤不能生育,赵昌又是他族侄,还有南洋那么大地盘那么多兵马,简直是最适合不过的继承人。 两宋合流,力量不但倍增,还能化解纷争,解决统继难题。 情报还,赵昌虽然成了广州朝廷的官家,却没有来广州,而是准备整合兵马攻打暹罗。 为何不打象州和交州? 因为象州和交州加起来还有六七万元军,还有十万傀儡越军。宋军被元军打怕了,不敢再和元军放对。 所以干脆柿子选软的捏,先打暹罗,增加力量。 “还是那个鼻涕宋啊。”李洛很是鄙夷,“如果我是赵昌,一定先打交州象州。可他却去打暹罗。” 崔秀宁道:“宋军已经比以前更有侵略性了,但还是不敢和元军打。你知道为何海宋变得有侵略性了?” “为何?难道是因为服部丸藏?”李洛问。 “没错。”崔秀宁点头,“就是因为服部丸藏和野良造。宋军中有六七千凶悍的倭寇,他们是宋军中最不安分,最有侵略性的兵马。而且服部丸藏是枢密副使,水师大都督,权势很大。野良造是都统制,节度使。” “宋军打南洋,很多仗都是服部丸藏和野良造要求打的,也是这两人最积极。要是没有他们,赵昌估计还是守在婆罗洲继续猫着。” “除了两个倭寇将领,高丽军的三别抄,还有汉军的陈大举,也都是喜欢打仗的。这几个大将要打,宰相陈宜中也就话不算了。海宋,已经不是文官的下了。” 李洛有些无语。 赵官家还是那个赵官家,只是武将的权势膨胀,这才变得有侵略性了。 可是广州宋廷有大把的遗老遗少,两宋现在已经合流,那么文官会不会压过武将的势力? 呵呵,有意思。 PS:为盟主加更章节到!好累啊,蟹蟹支持,胃痛眼睛花,要完蛋了,呜呜。。求支持,有票的投投票哦,晚安!